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人们将肉圆比喻葵花,是因为肉圆包裹蟹黄,形大而色黄,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十分美观。
至清朝末年,徐珂《清稗类钞》明确记载了狮子头做法:“狮子头者,以形而得名,猪肉圆也。
猪肉肥瘦各半,细切粗斩,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虾仁、蟹粉,以黄沙罐一,底置黄芽或竹笋,略加以水及盐,以肉做极大之圆,置菜上,上覆菜叶,以罐盖盖之,乃入铁锅,撒盐少许,以防锅裂,然后,以文火干烧之,每烧数柴把一停,约越五分时,更烧之,候熟取出。”
其所描述的狮子头制法与今天完全相同,证明此菜在百年之前已经形成。
狮子头演变至今,其大小、数量、形状并无一定之规。
古人习惯做4个肉丸,而现在各地做法、数量不等。
天津淮阳菜馆原佟楼餐厅做5个肉丸;北京和平宾馆做7个肉丸;最多的要算江苏镇江风味,肉丸多达12个。
另外也有菜馆制成8个或10个,形状和重量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据说以狮子头为名的菜肴已不下百余个品种,配料丰富多样,加虾仁则称虾仁狮子头,加冬笋则称冬笋狮子头等等。
看来,人们都喜欢狮子这种传统吉祥动物,故以其生动的形象唤起人们的食欲。
名满江南的肺汤(图)
苏州有个小镇叫木渎,春秋时候,吴王夫差在灵岩山造馆娃宫,由河道往宫址运输木材,大批木排拥塞河道,小镇因此得名。
木渎并无殊胜的景色,可是到苏州游玩的人往往会去木渎,去的目的非为别的,仅仅为了到石家饭店品尝肺汤。
石家饭店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名叙顺楼,经营者为石汉夫妻,1926年传至重孙石安仁经营时,改名为石家饭店,以京苏菜为主。
石家饭店真正闻名于世却是于右任帮的忙。
国民党元老李根源退隐姑苏后,住在穹窿山别墅,闲暇时常到石家饭店小酌。
1929年,李根源邀于右任来灵岩游玩,当晚在石家饭店为于右任洗尘。
于老游山玩水一天下来十分疲惫,喝到清新鲜美的鱼汤,直觉口齿生香,浑身舒畅。
于老酒酣之际求问菜名,堂倌以吴语回答“斑肝汤”
。
于老乃陕西人,把“斑肝”
误听成“肺”
,于是乘兴赋诗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
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肺汤”
。
20世纪30年代,于右任再次到石家饭店用馔,又题写了“名满江南”
四个字。
“肺汤”
本为于老误听而来,鱼哪来的肺,但是于右任乃博学多识的名士,且于美食颇有研究,于是人云亦云,“肺汤”
遂名扬天下。
其实,就是斑鱼,用斑鱼烹制菜肴,早在清代时苏州地区已经盛行。
《随园食单》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腥,分肝肉两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一分。
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
斑鱼体扁圆,深黑肚白,烹食肉嫩味美。
朱彝尊在《斑鱼三十韵》里夸斑鱼的味道可与河豚相媲美,并告诉人们,斑鱼最好吃的是肝,食之口齿生香,而且还能解愁排忧。
《调鼎集》记有斑鱼食法六七种,其中“斑鱼羹”
制法为:“斑鱼洗净,留肝洗净,先将肝同木瓜酒和清水浸半日。
鱼肉切丁,同煮。
临起,用豆腐、冬笋、时菜、姜汁、酒、豆粉作羹。”
但若以汤汁的鲜香纯正论,还是以石家饭店的烹制方法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