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9世纪后期,冷链物流技术进步,新鲜鳕鱼进入了人口稠密的工业区。
搭配上油炸的土豆,制作起来方便快捷。
在路边随便起个摊子就行了,炸鱼薯条一般是用油墨报纸包裹的。
工人的买了一份儿之后,一边儿走一边儿事儿。
有油水、有荤腥、有墨水、顺便看一看新闻小报。
着急的还能外在到厂里吃,非常方便,于是一下子风靡了。
其实,这也就是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
就像大土地早些年的泡面、近些年的预制菜,都是方便快捷,但也谈不上什么美味。
《雾都孤儿》就描写过伦敦的炸鱼薯条制作环境脏乱差,和理发店、咖啡店、啤酒店混杂在小空间里面。
当时的腐国饮食,就如同腐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存在鸿沟,上下层,饮食高度隔离。
大部分英国人一辈子对于口味儿没什么要求。
后来到了20世纪,这个趋势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强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把上层饮食也给拉下水。
一战二战,腐国都实行过战时配给制,人们要定量地分配食物。
上下层吃的差不多,总体上挺公平。
尤其是工人阶级,不仅没挨饿,体质反而更强了。
1942年的时候,腐国的普通人每周最低可以获得价值0.05英镑的肉、112克培根、56克奶酪、56克黄油、112克人造黄油、1.68升牛奶、56克茶叶、224克糖,还有一个鸡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1945年,无产阶级的儿童明显长高了。
实行配给制之后,腐国的工人阶级是非常振奋的,吃上比之前更有营养量更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