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当时周村街市上有一家名叫聚合斋的烧饼店,有一次,店主郭云龙在加工烧饼时,偶尔发现烧饼表面起泡的地方粘着的芝麻要比别处多,而且薄而酥脆,更为好吃。
于是他在工艺上加以改进,潜心试制。
后来他的儿子郭海亭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制作方法,使烧饼质量大为提高,其制作的烧饼酥脆而薄,深受人们喜爱,周村烧饼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周村烧饼落地——拾不起”
、“周村烧饼碗口大,一斤可称六十个”
。
这些当地的歇后语、谚语,都来源于人们对周村酥烧饼的赞美,反映了它脆、薄的特色。
当地人走亲访友,总会带上几包周村酥烧饼做礼物。
周村酥烧饼的制作分制饼坯和烘烤两道程序。
制饼坯是将面粉加盐、水和成软面,摘剂,搓圆,蘸水后逐个在瓷墩上压扁,加工成厚薄均匀的圆形薄饼片,再用水擦过,将有水的一面朝下,均匀地沾上芝麻,即成饼坯。
烘烤时将饼坯贴在挂炉上壁,用锯末或木炭为火,从下面烘烤,烤熟后用铁铲子铲下,取出即成。
烹制甜酥烧饼,则以白糖取代盐,用温水将白糖化开,加面粉和好,制作和咸烧饼一样。
500克面粉一般可制咸烧饼48个,甜的可以多达56个。
制成的酥烧饼色泽淡黄,形圆而薄,正面满布芝麻,背面多有酥孔。
食之酥脆焦香,余味悠长。
小时候吃到的好东西,年龄大了往往不再吃到,也许为了让记忆中的美味保存得更为长久吧!
家常小菜素炒银芽(图)
炒绿豆芽可算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小菜,其制作简单易行,不必精于调味,也可以烹制得鲜香有色。
绿豆芽因价格便宜,富于营养,很受人们喜爱。
早在东汉年间,人们就掌握了生发豆芽的技术。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痉挛膝疼。”
大豆黄卷即黄豆芽。
这段文字表明,最早人们是将黄豆芽做医药之用。
宋代开始,人们将绿豆芽引入食馔。
至明代,绿豆芽已经广泛被食用。
《本草纲目》中“绿豆芽”
条载:“诸豆生芽皆腥涩不堪,唯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
李时珍给予绿豆芽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是“菜中佳品”
。
明宣德年间,陈嶷曾以一篇《豆芽菜赋》中举。
当时朝廷为选贤良,招天下士人考试应选,出乎参考者意外,试题竟然是《豆芽菜赋》。
陈嶷善做诗赋,略一思索,便走笔如飞,他写道:“有彼物兮,冰肌玉质。
子不入于淤泥,根不资于扶植。
涤清肠,漱清臆,助清吟,益清职。”
从豆芽的生长、形状,到它的品格和功用,都极尽夸赞,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主考官看了大为赞赏,遂将陈嶷取为第一名。
从这个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豆芽菜何等喜爱。
清代以后,绿豆芽成为极其普通的时令蔬菜,并且在乾隆年间还创制出一道名菜,使小小的身价倍增。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山东曲阜祭孔,不想因为暑热和劳累,到了孔府之后竟病倒在床,茶饭不思。
厨师挖空心思烹制的山珍海味也不能使乾隆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