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中国“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龙应台名列其中。
该刊评语是:“龙应台在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官僚机器的运作变成现实后,最终一尘不染地回归文坛。”
龙应台著作共二十余种,2007年12月出版的《亲爱的安德烈》等图书,在台北、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均列畅销书榜首。
2008年7月出版《目送》,居台北文学类书籍畅销第一名长达十周之久。
2008年10月,香港大学礼聘龙应台为“孔梁巧云杰出人文学者”
。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1)
黄广明
在一般读者的想象中,龙应台应该是一位具有“大男子”
气息的作家、知识分子,她的多部作品,其主题或是反抗专制,鼓呼人权,或是家国认同,文化冲突,或是世道人心,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这位女知识分子对宏大主题的偏好,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再加上她轮廓鲜明的面庞,更让人感觉她是一个典型的忧国忧民、具有传统士大夫情结的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作为一名女性,龙应台身上一直有着“大男人”
与“小女人”
的两面。
80年代,在写《野火集》这样忧国忧民震聋发聩作品的同时,她同时也在创作《孩子,你慢慢来》这样喁喁细语充满母性气息的“育儿日记”
。
即使是龙应台宏大主题的文章,仔细体会,也可断定出自一位女性之手,其细腻与鲜活的笔触,视觉化的语言效果,都显得别具一格。
在最新的一本书里,龙应台则直接亮明了自己的母亲身份,《亲爱的安德烈》在台湾和香港出版不久,即占据排行榜榜首数周之久。
这本书收录的是2004年至2007年间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通信集。
这期间,龙应台多数时间在港台两地,而安德烈主要在德国。
说起这些通信的起因,竟是龙应台“哀求”
、安德烈“妥协”
的结果。
1999年,龙应台应台北市长马英九之邀,离开旅居十多年的德国,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这时她与德裔前夫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14岁,一个10岁,“自然是牵肠挂肚地思念”
,出任局长三年一千多天,龙应台一天一通电话打给孩子。
但电话多了,龙应台难免热脸碰上冷屁股。
安德烈正在长大成人,再不是她从前“可爱可亲可抱”
的安安了。
每当周末他与朋友聚会,不断接到电话打来,并且告诉朋友“这不是女友是妈妈”
时,都会异常尴尬。
“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莫非就像无数西方的家庭一样,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两代人之间便渐行渐远,逐渐陌生?龙应台不甘心。
她提出建议,愿不愿意以通信的方式交流两人的思想感情?没想到安德烈同意了,条件是,你不要打那么多电话“骚扰”
我。
2004年,母子俩的通信开始了,那年,龙应台52岁,安德烈18岁。
让龙应台始料未及的是,她与18岁的儿子沟通如此艰难,充满了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