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但是王坚相信道路没有错误,目标就在前边,那是山顶上的一座庙宇。
于是大家彼此鼓励,满怀信心继续前进,终于找到那座庙。
大家一阵欢呼,既兴奋又疲倦,纷纷倒在满地竹叶上,和衣而睡。
就在这时,茫茫夜色中出现一个和尚。
和尚递过一盏油灯,灯光如豆,在黑暗里燃起一片光明。
这是王坚给他的中学同学讲的最后一个故事。
讲完了,他才想起,现在他的目标不是山上的庙宇,而是大学。
尽管老师的排名表上没有他,但他觉得那盏油灯依然在前面引导着他。
高考的结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好,也超过了他自己的估计。
这个一向排在20位之后的学生,居然考了全班第三,真是前所未有。
不过,这成绩仍然不够好,比他希望去的浙江大学分数线还少30分。
结果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录取了他。
这不是重点大学,但他仍然很高兴,觉得自己运气好,因为班里很多同学平时的学习成绩总是比他好,却都没有考上大学。
他在杭州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然后继续读硕士和博士。
他有很多次机会换到更好的学校去,1984年考研究生时是一次,但他仍然选择杭州大学;1986年考博士生时,又是一次,他还是选择杭州大学;1989年出国进修,是第三次,他又回到杭州大学,做了一个教师。
过了很多年,他的学校与浙江大学合并,成为浙江大学的一部分,他终于有了一个名牌大学的头衔,还成了心理学系的主任和教授,这是多少人渴望的“牌子”
啊,居然像天上掉馅饼似的,掉到他的手里。
但是,就像我们在《追随智慧》里面曾经叙述过的,他不喜欢学校扩张之后那种大而化之、不做实事的风气,他放弃了他的名牌大学的光环,辞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职务,跑到北京,在微软研究院里做了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王坚的很多行为让旁人无法理解,连老师也感到奇怪。
比如大多数学生的分数都会跟着考试的难度起伏,他却是个例外。
有一次考试,题很难,全班50个同学只有三人及格,他是70多分。
不久之后又一次考试,题很容易,大部分同学都是90多分,他还是70多分。
老师望着这学生有些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自己也无法解释,只是说:
有些人考了很高的分数,却有可能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我相信我学过的东西,一定是学会了,我不会把我没学到的东西放在肚子里,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我根本不需要在考试中证明我自己的能力。
不需要通过排名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大学毕业了,他想报考研究生。
他是文科学生,按照考试规则,必须选考一门理科课程。
别的考生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而他竟选择了自己最差的高等数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脑开放指数:怎样激发自己的想象力(3)
他填好报名表,回家一看数学参考题,居然全都不会。
这个一向不为考试发愁的学生,现在也不免着急。
距离考试还剩三个月,他一算时间,决定采取超常规手段。
他向学校团总支书记借了一间宿舍,把门一锁,每天不干别的,只做数学题。
那时候他正在争取入党,党组织的领导来批评他,说“一个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怎么能天天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