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新电脑改名叫“深蓝”
,其理论上的根据源自他的博士论文。
那时候“CB”
已经全美知名,因为《纽约时报》在头版发表文章,说这是一场“电脑与人脑之间的战争”
,弄得人们既兴奋又紧张。
这场“战争”
的结局现在人人都已知道,但是“总攻”
发起之前的那一段时间仍然漫长。
从“深思”
到“深蓝”
,CB和他的“三人小组”
用了8年,其间有过无数失败、无数烦恼、无数惊喜、无数不眠夜,这一切外人至今还不知道。
人们津津乐道事情的成败,“深蓝”
的胜利和卡斯帕罗夫的失败,成为那一周世界媒体的头版新闻。
美国的《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英国的《卫报》,还有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纷纷报道,连中国的《人民日报》这样的严肃报纸也加入进来。
IBM甚至单独为这场比赛申请了一个站点,每天有上千万用户访问该站点,发表见解。
“这是一部像人的机器和一个像机器的人之间的决斗”
,印度人阿南德这样评价“深蓝”
与卡斯帕罗夫的较量。
卡斯帕罗夫说他“没有想到电脑会如此像人一样下棋。”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则名声大振。
他们为这次比赛投入1000万美元,然后把70万元的“胜利者奖金”
发给了自己,又从股票价格上涨中收益2亿美元。
但是“CB”
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的记忆中,事情的起点才是最值得怀念的。
“一切都基于一个信念”
。
他这样说,“信念会促使你持续不断地努力。”
《纽约时报》当年的一篇评论说,IBM导演的这场“人机大战”
,是演给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看的,“‘深蓝’已经打败了棋王卡斯帕罗夫,它能打败比尔·盖茨吗?”
如今,“深蓝”
功成身退,它的一部分捐给了博物馆,另一部分则存放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作为资料,也作为纪念。
“深蓝之父”
许峰雄并没有向比尔·盖茨挑战,他在2003年春天加盟微软,来到比尔·盖茨旗下。
“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