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对一个孩子来说,“热情的驱动力”
特别重要,因为被热情驱动和被压力驱动有着重大的区别: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无所适从;一个再累也觉得快乐,一个即使很轻松也不快乐。
前者将成为“E学生”
;后者则只能停留在“第三级”
,甚至有可能滑向“第二级”
。
让我们体会一下,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你只要想一想哪一个早上你醒来时感觉到特别快乐,想一想那一天你的课程是什么,想一想那一天有没有一个瞬间触动了你的渴望。
如果有,那是什么?
渴望是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的,并且有你自己的成就和自信来滋润。
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张亚勤的一个观点:“选择是你的自由。
放弃了这个自由的学生,很难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激情和成功的快乐。”
美国孩子按照意愿读书,中国孩子把读书当志愿
如果一个美国孩子不喜欢学校的课程,而更喜欢画画,爸爸妈妈也会说:“他有他的自由。”
——张益肇
14岁那年,益肇要决定自己到哪一所学校去读高中。
他知道台湾海峡两岸的孩子在这种时刻个个紧张万分,都希望去一所好高中,这在台湾叫“明星高中”
,在大陆叫“重点高中”
。
他也知道美国的教育不同于中国。
在美国,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每个州有不同的办法。
每个城市有不同的学区,学区的权力非常大,学校的权力也非常大,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设置自己的课程,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学生,只要不违反基本的法律(比如不能在课堂里进行宗教教育),就没有人来干涉你。
这样看来,在美国,选择学校的意义更加重大。
可是,当益肇开始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美国孩子的心里根本没有什么“明星高中”
或“重点高中”
。
从教育制度本身来说,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
,所以无论从政府还是从家庭来说,都有让孩子读12年书的义务。
孩子们初中毕业以后去读高中,本来不存在淘汰的问题。
孩子不去念高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本人不愿意。
有些孩子选择不去读高中,因为他觉得在家里学习比在学校学习更自由,也更有效。
另外一些孩子则不喜欢学校的课程,他们更喜欢画画、音乐、艺术,或者体育。
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尊重他的选择。
爸爸妈妈也会说:“他有他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