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罗马第三国际大学的演讲
同学们、老师们:
很高兴今天到意大利的罗马第三国际大学来,因为我们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说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由此可见,罗马的名闻遐迩,世人之向往。
由此可想,罗马大学的中心地位——当然包括我们“三大”
的中心地位。
我将把到第三国际大学作为我到罗马的见证和荣誉,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就今天演讲的内容,我分三个部分来和大家聊谈交流。
我选择一种现实
谈到我的写作,所到之处都会有人关心我为什么会选择作家这个职业。
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写作?我也不厌其烦地回答:因为我的少年时期家境贫穷,地域偏僻。
我的故乡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都是中国河南的穷山恶水之地——当然,到了现在,那儿不再是穷山恶水,而是山穷水尽。
因为要发展,要富裕,山上没有了树木,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河流早已干枯,原来我家门口那条清澈的溪水不知消失到了哪里。
回到三十几年前我的选择上,简单说,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为了实现一个人有一天可以独自吃一盘炒鸡蛋的梦想,才决定开始写作。
因为写作有可能改变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可能让他逃离土地到城里去,成为光鲜傲慢的城里人。
所以我选择了一种现实——那就是通过写小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故事成为自己命运的敲门砖。
现实选择了我
写作的开始,是什么能够发表就写什么,自己是主动的,生活、经验是被动的。
你总是在选择最易实现的现实和经验,让现实为你成名成家的功利心服务。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你的人生、命运的变化——对于所有的写作者而言,有的人是文学改变了他的命运,有的人是命运改变了他的文学。
而我,我的人生之初,是文学改变了我的现实;而后,是现实改变了我的文学。
如果一定要在我的写作中找到一条分界线,以一生中的某一部作品为界标,那还是以我1991年年底创作的《夏日落》更为贴切些。
因为那场旷日持久的所谓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长达六七年才真正结束,和中国八年的抗日战争差不多。
可因为这场战争,我开始对英雄、正义、和平、权力、人性、友情和人生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
而这种对中国固有价值观的怀疑,促使我写出了《夏日落》这部小说。
这部1991年年底写完,遭遇几家退稿,又忽然在1993年年初发表在很偏僻的山西省的《黄河》杂志上的小说,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去读,我以为那只是一篇普通的小说,是一部很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只在停滞不前的中国军事文学中有些意义,而在相当丰富的今天中国的当代文学中,其实是可以忽略过去的。
可它在上世纪的1993年却相当的有影响。
到了1994年年初,被突然禁掉了,理由是它“贬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
直接说,是我把几十年来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写成了“人的主义”
,把英雄当成了“普通人”
。
仅此而已。
又能怎样?
明,一个让无数人激情澎湃,它不会因时间过去失去魅力。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群体魂穿的故事这是一部糅杂了武侠精神战争残酷以及人性的体现的故事同时...
原以为一切都将结束林安醒来却发现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这次不会再错过那些美好不会软弱无力的让那一切再次发生...
21世纪青年张明宇死于交通意外,穿越到了1937年抗日战场上!值此民族危急,国难当头,率领英勇铁军抗击日寇!南京保卫战五百战士,誓死杀敌!徐州会战三千铁军挫敌精锐!五万铁军决战平津,十万精锐横扫华中!武汉决战三万铁军扬名天下!三万远征军,血战野人山!百万雄师东渡海,踏平东瀛凯旋归!...
张晓不知道自己怎么来到大唐双龙传的世界,更不知道自己来这里是为了做什么。不过张晓知道自己有一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那就是不被饿死。...
...
孝顺女儿王丽上辈子被家人害得夫死子亡,半生坎坷,中年早逝。谁知道,老天爷保佑,她重生了!回到了一切都还没有开始的十四岁!这一世,坚决不能当文盲,要去考大学!这一世,坚决不能被卖了换彩礼,要自己找个合心的好男人!不过,这位军人大哥,你太老了吧,我才十四岁未成年。本书架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