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膛线的诞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枪。
这一点,王五是知道的。
火器淘汰冷兵器是历史发展必然,现在他已经弄出了燧发枪,虽然因为工业原因无法大规模制造装备部队,但不影响王五进一步升级燧发枪为线膛枪的想法。
线膛枪,就是来复枪。
把这玩意弄出来,任它敌人再如何强大,管它步兵还是骑兵,王五都是浑然不惧。
哪怕只能装备五千杆,他都敢带这五千来复枪手孤军直捣燕京。
因为打进燕京的英法联军装备的也不过是前膛枪,总兵力也不过六千。
正好负责检验燧发枪实战效果的忠武镇反馈这种枪装备的铁制弹丸打出去容易飘,王五便籍此向胡老二提出线膛概念。
希望借此能再提升一下自己部队的火器。
那胡老二却说侯爷想的这凹凸线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了,也的确能解决弹丸发射出去不稳定、易打偏的问题,但两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在铳管上普及使用。
除了爱好此道的人外,基本上也没人知道火铳的铳管内壁可以开凿。
也就是属于鸡肋的技术。
“为什么?”
王五奇怪,既然前人早知道线膛存在的好处,何以没有普及。
线膛没用的话,枪这个概念就不存在啊。
“侯爷,”
胡老二也不知如何解释,索性拿起一杆燧发枪,说如果在铳管内部开凿膛线的话,那装填起来将十分麻烦,最后还得用装填棍反复击捣才能把药子彻底压实在膛底。
单这道程序,比火绳枪装填还要久一点。
“铳管内若有凹凸线,那弹丸发射时必须紧这些凹凸线才能旋转打出,可如此一来弹丸与铳管间的缝隙要小到不能再小,并且打出去的威力是没有膛线的三分之一如果侯爷非要坚持在铳管内壁开凿凹凸线也不是不能,只是工艺极其复杂,一年最多只能造几百杆出来,费时费力,还请侯爷三思!”
胡老二早年是明朝锦衣卫南镇抚司的造铳匠人,算是这年头中国土生土长的军工人材,加之其打小对造铳有特别兴趣,因此当初被从西山突出来准备押着穆里玛叫门的王五破格点录。
就是强行带走,不干就杀你脑袋。
搞的胡老二搁心里把王五这个西山贼给骂了一万次。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两年前只是在绿营任千总的胡老二如今在王五手下也算是重用了,不仅全面负责荆州制造局的事,头上顶的也是三品官的帽子。
要真能推翻清廷,就凭王五对火器这一块的重视,胡老二未必不能成为封疆大吏。
有了膛线的枪反而射程只有没膛线的三分之一,这个王五还真是头回听说,两世为人的经验告诉他不可能会这样,肯定哪里出了问题。
疑惑之下,看着手中的几颗实心铁制弹丸,心道多半和“子弹”
有关系。
眼下军中使用的弹丸分两种。
一种是王五手中这种类似后世玻璃弹珠的铁制铅制、石制弹丸,一次只能发射一颗。
另一种是类似霰弹枪的散子,就是将一把大小跟绿豆差不多的弹丸倒进铳管,继而在火药推进下发射如同仙女散花般散射出去。
前者优点是发射距离远,且易破甲、破盾,缺点是一次只能发射一颗,装填慢,易被敌军趁机抵近,故而才有三段击这一射击手段。
明朝为解决单次只能发射一颗弹丸的缺点还搞出了三眼铳。
“三段击”
本是個非常有效的射击办法,可惜明军整体武备已经糜烂,加之火铳粗制滥造极易炸膛,士兵更是连吃饱都是奢侈,哪里还肯为明朝卖命,临阵能在敌人未冲近时发上一铳便称上勇对得起朝廷了。
结果就是“三段击”
只剩个三。
数到三就跑!
明朝不亡才怪。
后者优点是近距离打中敌人容易形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