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
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
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
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
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
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
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
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
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
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
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
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
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
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
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
余心又有甚爱之。
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
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
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
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
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
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
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
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
此言良非虚谬。
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
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
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
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
余师亦在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