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定州治下,唐县三弯村位于唐河左岸。
因为地势高,灌溉不便,有大片土地荒置,没有人耕种。
定州制作所花很少的钱便买下了大概六千亩地,每亩地价作三十文。
唐代的土地本来是不允许买卖的。
唐六典记载,丁男授田一百亩,其中永业田二十亩,地少的乡减半。
道士僧人授田三十亩,女冠尼姑授田二十亩。
其中永业田农民具有产权,而剩下的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
永徽年间,李治曾下诏禁止土地买卖,但是根本没有作用。
可见在此之前,土地买卖就已经很普遍了。
很显然,土地的买卖是不可避免的,官府要做的,只是要规范土地买卖,并且制止可能出现的土地耕种不力产生的问题。
因此,他所幸从当地村民手中买来这些灌溉不便的田地——而且,这些田地,本来便是前朝带来,不属于本朝新分的田地。
本朝新开以来,村民并不缺田,因此这些田地便以低价售出。
根据节水灌溉每天每一方水可以灌溉三亩地的技术标准,这六千亩地需要的水量是每天两千方。
根据实地测量,这些地头,离唐河水面,低的也有六米,高的竟然有十几米。
对于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也停留在翻车的唐代居民,这些田地只能荒置,用作牧场或者种树。
李治很清楚,唐初的授田制是无法长久的。
唐初居民仅有三百二十万户,比隋朝的近九百万户的水平低了不止一分两分。
因此这样宽松的制度才能得以推行。
等到唐代中后期,剩余的土地不在能够实行授田制,而王公贵族的土地兼并也把以前的土地收为私有,因此大批的农民失业,陷入贫困破产阶段。
加上边军自重,藩镇割据,唐代的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
与其说每一个封建王朝,是因为几个煞笔皇帝带向灭亡,不如说这是封建制度和落后的土地政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农民破产带来的。
在西方,破产的农民因为工业革命,海外殖民和世界大战而得以有转移矛盾和宣泄的途径,因此传统政权得以幸存。
而在中国,则是付出了一代又一代内战,动乱和陷于外族侵略的悲惨历史。
但从另一方面讲,如果科学技术能够足够快速的发展,那么这一批农民,就能够成为工业革命最好的劳动力来源。
李治根据制作难度,首先设计的是一款最小流量的水锤泵,它的重量,铁制部件仅有45公斤重,加上混凝土管道和蓄水池,全重也不到400公斤。
在落差米,流量每秒5升的情况下,能把约0%的水量泵到24米的高处。
每天的水量最多可到5方。
也就是只要有00套,即可满足这六千亩地的灌溉要求。
成批量制作00套,可以把制作成本和安装成本,都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李治不缺会算学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