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耐心等待,估计突厥人消耗大量的战意之后,便同思力的一万五千骑兵从夏州西杀出,四万人马朝盘桓多时的突厥人的军队冲锋。
在封建时代,打仗是一件相当很头疼的事情。
第一,敌人的数量是很难准确估算的,像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军队,数量总是很多,但是战意差别却很大,战斗力的误差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你自己的士兵,他们都是满腹怨气,意志坚定的战士,少之又少。
士气,气势的起伏,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和后来的经过妥善洗脑,信念坚定职业军队相比,影响力大了千百倍。
第三,除了守城战,当遭遇战的战斗人数超过五万,这战场的调度指挥,就变得相当困难。
稍微不慎,就会因为自己的混乱不堪,而输掉一场绝对优势的大战。
因此,封建时代的大将,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战略战术的思想,而是局势,人心的把握。
比如说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一场参战人数超过一百八十万人的战斗。
为什么统一全国的唐朝反而不能组织起百万大军呢?因为唐人不会觉得,有一个必须组织百万大军去战斗的对手。
反观秦赵,则必然有彼此灭国之战。
这样战斗意志便会相差很多。
第二,则是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多是步兵方阵,骑兵从来都不是主战兵力。
而唐代,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提高以后,将领都会避免打上十万上百万的战役。
因为这样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另一方面,机动性的提高,使很多据点不再能作为据点,无险可守,战略纵深这种东西,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游牧民族,鲜有“战役”
,“防线”
和“关隘”
这种战术思想。
他们的战斗,就是拉上所有的骑兵,一路狂奔,要么对攻,要么围城。
对一天能突击五百里的骑兵而言,所谓的防线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战斗机动力的改变,战场信息传递和战略情报的改变,也是决定战场态势的重要因素。
对步兵为主的战斗而言,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因此一个指挥中心,足矣调度百万人的大军团在百里内的战斗。
可是如果骑兵形成主要战力,那么情报和命令的传递速度几乎和行军速度一样快,那么直接意味着,大军团调度的失效。
战役指挥可以决定骑兵将领的出击时间,但骑兵将领之后的决策单独便足矣决定战役的胜败。
比如此时,多弥卡汗的战术,和狼群没有什么两样。
面对专心防御的对手,狼群会采取轮流骚扰来消耗大型草食动物的体力;而突厥骑兵也是这样,他们轮流上阵,让敌人的步兵方阵得不到休息。
最后他们派出勇士前去试探,一旦冲破步兵方阵的防御,瓦解他们的阵型,那就是步兵崩溃,骑兵进行大屠杀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