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今若此,未可谓之奉法也!
以公之高明强毅,而犹若此,况其他乎?已矣乎,吾无望于人已!
恃在知厚,直献其愚。
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幸惟原谅。
(同卷《答山西徐巡抚》)
整顿驿递,当然不是一年的事。
最感觉棘手的是内监和衍圣公。
内监是宫内的亲信,轻易干涉不得。
居正只得吩咐他们底领袖去设法。
(见书牍十二《答南京守备枢使乔诚斋》)衍圣公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尚贤。
大圣底后人,因此更应为世表率,偏偏尚贤忘去这一点。
每年衍圣公自曲阜入京朝贡,沿途骚扰不堪。
山东布政据实直告居正。
居正说:承示大监、圣公横索驿递。
今内官、勋臣小有违犯,动被绳治,而圣公所过,百姓如被虏贼,有司亦莫之谁何,以其为先圣之后也。
夫圣人秉礼为教,志在从周,假令生今之时,亦必斤斤守朝廷之法,不可逾越,况其后裔乎?后若再行骚扰,亦宜一体参究,庶为持法之公也。
(书牍十二《答藩伯徐中台》)
这是万历八年的事。
次年,衍圣公家庭发生风波,尚贤底庶母郭氏攻歼尚贤,朝廷派员查勘。
一面由居正和山东巡抚何起鸣把衍圣公每年入朝底故事,重行商定。
居正说:中间处分孔氏朝贡一节,极为得中。
然仆窃以为今亲王俱不朝贡,孔氏何必亲行?朝廷亦不必借此为重。
渠每岁一行,族人佃户,科派骚扰,不胜劳苦,沿途生事百端,军民避之,无异夷虏,及至京师,淹留数月,待私货卖尽,然后启行,此岂为观光修贡者耶?窃以为宜如王府例,每岁只差人进马入贺,不必亲行;或当朝觐之年,预期奏请,得旨而后行,亦为简便。
公如以为可,疏请之。
若今岁,则彼听勘未结,自不宜来矣。
(书牍十三《答山东巡抚何莱山》)
商定底结果,衍圣公入朝定为三年一次。
这样一来,对于衍圣公底走私夹带,当然不免发生稍许的不便,但是交通干线附近的居民,却减少了不少的惊惶。
万历三年,发生了水利问题;这一年旧事重提,再行发动疏凿泇河和胶莱河,这两件事,居正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都没有成功。
本来明朝的水利问题,集中在黄河,这不是因为明朝人对于水利有特别的兴趣,而是因为政治和军事的关系,不能不着重漕运;着重漕运,便不能不着重黄河。
明朝的京城在北京,整个的国防形胜,也着重在北边,因此每年由南而北的漕运四百万石,成为国家底生命线。
隆庆六年,居正曾和港运总督王宗沐说过:今方内乂安,所可虑者,河漕为最。
兹赖公之力,经理十七,江、淮之粟,方舟而至,来岁新运,又已戒期,计三年之后,京师之粟,将不可胜食矣,欣慰欣慰。
(书牍四《答河漕总督王敬所》)
万历元年,四百万石又安稳地北上,居正又说:
四百万军储江、海并运,洪涛飞越,若涉平津,自仆有知以来,实未见有如是之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