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于是,他开始审视,审视他最近旁的世界。
陈卓然是个喜欢思辨的人,他思辨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书本,其实是第二手的,此刻,他注意到了另一种材料,它们来自于日常生活。
它们是质朴的,芜杂的,可是它们的生动性却吸引着他。
这是一个困难时期,也是个令人兴奋的时期,陈卓然的吸纳力空前活跃,他简直是贪婪地,汲取着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而他的外表,则格外的安静。
他天天在家,就像一个隐居者。
有时候,看书看累了,他走出家门,骑车在街上兜风。
经过街头临时搭建的舞台,有红卫兵的文艺宣传队在表演。
有一个女孩在唱一首称颂军民感情的歌曲,悠长高亢的慢板,间着泼啦啦一泻如注的剁板。
陈卓然不由听入了迷,然后想,革命时期的艺术也进入了新阶段,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造反歌了。
在非常时期,更新换代总是急骤的。
他多少是怀了遗老的心情,隔山隔水地看这个时代。
骑着骑着,就骑进了那所大学的校门。
这时候,他看见了阿明。
阿明的态度叫他喜欢,王校长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他的表情那么羞怯,红着脸,生怕听的人笑话他异想天开。
这是他过去熟悉的人所不具有的。
陈卓然没有想到,仅是第二日,这个羞怯的孩子就来敲他的门了。
阿明远不是陈卓然谈话的对手,他并不具备像陈卓然那样的思想武器。
但在内心里,积蓄着许多无可名状的感性体验,自成一体。
他们俩在一起,都是陈卓然说,他听。
看起来好像陈卓然在向阿明宣讲,而陈卓然觉得,这依然是一场对话,阿明是回应他的,只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
有一次,他说话的时候,阿明替他画了一幅肖像,第一眼,他不觉得是他,再一眼,认出来了。
他的脸藏在铅灰色的笔触里,远远地看着自己。
那么,陈卓然的话,阿明又有几分确切的理解呢?他隐约地感觉到,陈卓然讲的那些概念里含着一种秩序,可以用来划分他的感情。
可惜,不知是哪里,就差那么一点点,接不上。
他还常常想起王校长,听王校长说话,心里某一处会亮起,可等他说毕,那一处又熄灭了。
也是差那么一点点。
要说,他们两下里其实都隔膜着,隔膜着,他说他的,他应他的,却又形成一种默契。
阿明带陈卓然去江边码头。
陈卓然印象里的黄浦江实际只是外滩那一段,背倚着殖民时期的乔治式建筑,树木花草,车流人行。
而这里却是粗粝的风景。
挤挨着的轮渡趸船,江水长年浸淫,外壳锈蚀。
防波堤是残破的,水泥剥落,裸出砖块,有些地方,只余下水泥桩,兀自立着。